鮑羅定

Borodin, Alexander 1833.11.11 -1887.2.27 俄國

星期日作曲家˙醫生˙化學家

鮑羅定的本業是化學家兼醫師,在當時的歐州還頗負盛名呢!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偉大的音樂家,很難令人想像吧!

 

鮑羅定是俄國國民樂派時期的重要音樂家,而提到鮑羅定,先介紹一下「俄國五人組」(The Russian Five)。 所謂「俄國五人組」指的是十九世紀時的五位俄國作曲家,包括:巴拉基雷夫(Balakirev)、鮑羅定(Borodin)、庫宜(Cui)、穆索斯基(Musorgsky)及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 這五個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音樂家,如鮑羅定即同時為一名優秀的化學家。以巴拉基雷夫為首的這五位作曲家致力於發揚俄國的民族音樂,並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建立自由音樂學校(Free School of Music),與魯賓斯坦所創立沿襲德奧學院派傳統的聖彼得堡音樂院(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呈現分庭對立的狀態。此種衝突後來才由柴可夫斯基將二派所長融合於他的音樂創作之後,使俄國的音樂發展日趨統一。而「五人組」此一名稱是在西元1867年由俄國的樂評家史塔索夫(Stasov, Vladimir)首先使用了 mugochaya kuchka(''The Mighty Handful'' 強力集團)一詞而來。

 

1833年,一位中亞細亞喬治亞的貴族蓋迪亞諾夫王子(Prince Luka Stepanovich Gedianishvili)和一位軍醫的女兒私通,生下一位小男孩。無奈家規甚嚴,無法認祖歸宗,只好設籍在他父親於聖彼得堡的一位農奴卜菲力•鮑羅定(Porfiry Borodin)名下,而小男孩命名為亞歷山大•鮑羅定(Alexander P. Borodin)。 他的母親安東諾娃(Antonova, Advot'ya Konstantinovna)專心在家中教養他,他從小就開始學習各種語言,包括:德文、法文、英文 及義大利文。因為生父和母親都是有錢的大戶人家,鮑羅定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有機會至西歐旅行,接觸當時流行的文化。學習音樂也是當時有錢人家小孩必修課程,而鮑羅定很快的展露出他不凡的音樂才能,八歲時在音樂方面展現出他的才能,他能立即在鋼琴上彈出聽到軍樂隊所奏出的曲調,為此他的母親又特別請了軍樂隊隊員來教他吹奏長笛,培養他在音樂方面的興趣,並嘗試作曲,但因自幼便對自然科學非常感興趣,十七歲進入聖彼得堡醫藥外科學院就讀,第三年時成為俄國化學之父齊寧(N. N. Zinin)的學生,1856年完成學業,隨即進入陸軍醫院服務。此時他結識了海軍軍官穆索斯基,並且深入接觸舒曼的作品,深受其影響。在1859年,鮑羅定獲准至德國海德堡深造,由於學術研究的需要,他前往歐洲的布魯塞爾、巴黎、海德堡、熱那亞及羅馬等城市,結識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鋼琴家普羅托波波娃(Ekaterina S. Protopopova)。兩個人在海德堡期間悠遊在各種音樂會場合中,西方音樂文化更深植在他的心中。1862年9月鮑羅定回到家鄉聖彼得堡,擔任母校化學教授的教職。同年他由穆索斯基引見,與巴拉基烈夫認識,成為他的第四名弟子(穆索斯基、庫宜、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由於他相當認真於化學研究方面的工作,因此無法花下許多時間於音樂創作上,他的音樂創作有限, 較為人所知的有二首交響曲、二首絃樂四重奏曲及最著名的管絃樂曲《中亞細亞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他並寫了四齣歌劇,其中大家熟悉的應該是《伊果王子》(Prince Igor),鮑羅定從1875年就開始著手譜寫這首作品,然而一直到他過世(1887年),仍未完成全曲,後來由葛拉茲諾夫(Glazunov)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在他死後接續完成,在1889年出版。我們平常聽的「伊果王子」管絃樂曲是採自這齣歌劇的音樂也是出自他親手完成。

 

柴可夫斯基曾這樣評論鮑羅定:「他是個天才,才華使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但是作曲技巧平平,若無外人助以一臂之力,難以獨當一面。」

鮑羅定卻常在笑談之間形容自己是「星期天作曲家」─「科學是我的正業,音樂是我的興趣所在。」

1887年2 月27日在參加一場歡宴時不幸心臟病發而猝死,享年五十五歲。

 

伊果王子故事背景:

「伊果王子」的故事是敘述伊果王子率兵遠征中亞的韃靼族,後因戰敗被俘,終又脫逃返國的經過,此曲鮑羅定沒有寫完就去世了,後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葛拉蘇諾夫補寫序曲及第三、四幕,乃得與世人完面。在歌劇第二幕中,可汗要安慰被虜的伊果王子,設酒宴獻演舞蹈,以燃起他的歡樂。這首「韃靼人舞曲」就是這時跳的舞曲。全曲在華麗的序奏後,進入由女聲合唱歌頌波羅維茲故鄉的讚歌,接著以這曲調為中心,曲子的間奏逐漸升為快速的舞曲,在強烈的定音鼓聲後,粗狂的混聲合唱高喊 著「偉大的可汗萬歲!」在後面戰鬥的舞曲中,再次出現男聲的可汗讚歌與女聲的波羅維茲之歌,管弦樂的色彩漸趨燦爛耀眼,歌聲也為熾烈豪壯,後於高潮結束全曲。

鮑羅定大事年表

1833年 11月11日生於俄國聖彼得堡。
1841 音樂啟蒙,學習大提琴與長笛。
1845 發表《長笛協奏曲》、《弦樂三重奏》各一首。
1850 進入聖彼得醫學院習醫。
1859 至德國海德堡留學後,返回母校擔任教職。
1862 認識巴拉烈夫斯基,加入俄國五人團。
1866 完成《第1號交響曲》。
1876 完成《第2號交響曲》,並於次年至歐洲獲李斯特讚賞。
1879 完成《第1號弦樂四重奏》。
1880 慶賀亞歷山大二世登基25週年,完成交響詩《中亞細亞草原》。
1887 2月27日猝死於聖彼得堡。
1890 遺作歌劇《伊果王子》首次公演。

 

鮑羅定的作品

伊果王子 Prince Igor

第二號交響曲

Symphony No.2 in B- (1869-76)

中亞細亞的草原

第一號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No.1 in A (1874)

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No.2 in D (1881)